11月25日,我校特聘教授司显柱返校开展了系列科研研讨与专题讲座活动。
25日上午,司显柱教授在1A教学楼CAT教室做了题为“文学语言特征及其翻译”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副院长李稳敏主持,文化与教育学院2024级翻译硕士研究生全体参加。

本次讲座,司显柱教授针对文学与非文学体裁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语言特征以及差异,与同学们讨论了文学翻译的标准与旨趣。从文学性的视角出发,司教授对文学与非文学在形式与意义层面的区别展开探讨,并提出两个极具启发性的关键问题:为何非文学文本追求意义清晰,而文学作品却在不同读者间产生多元理解?为何文学作品鼓励意义的不确定性?司教授依据接受美学理论给出深刻见解,他指出文学作品需读者参与方能实现其美学价值,优秀作品应赋予读者广阔联想空间与想象激发力,故而意义的不确定性与空白不可或缺,读者阅读过程便是创造性的意义构建过程。

最终,司教授提出“文学:译可译,非常译”的深刻命题。他指出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受历史、主观因素影响而具创造性,原文意义解读具有多元性与开放性,译者与作者的认知视野无法完全重合,文化过滤现象不可避免,这也正是文学翻译的独特魅力与挑战所在。
此次讲座为翻译硕士研究生提供了高水准的学术滋养,有助于他们深刻领悟文学翻译的复杂性与独特性,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翻译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25日下午,司显柱教授在人文楼A209会议室开展了外语学科科研交流活动,此次活动聚焦项目分享与交流,旨在促进外语学科科研水平的提升与团队协作。

本次活动的分享人为近期申报学院自设的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的外语教师。他们分别就各自申报项目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及预期成果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分享了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

项目分享过程中,与会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司教授针对每个项目分享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司教授凭借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从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等方面针对各个项目申报书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指导。充分肯定了项目申报书中的亮点,同时针对项目申报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此次科研交流会为我院外语教师搭建了良好的分享与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推动外语学科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