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新生更好融入学术氛围,明确了解科研方向、方法与技巧,9月12⽇上午,我院“特聘教授”司显柱返校开展了题为“语言与翻译”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副院长李稳敏主持,文化与教育学院2024届翻译硕士研究生全体新生参加。
司教授以“语言”和“翻译”及两者关系为核心切入点,针对“如何培养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职业能力”相关话题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司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并阐述“什么是语言?何为语言?什么是符号和符号系统?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如何理解语言建构世界?为什么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为什么说我们生活在语篇的世界里?文本内与文本外的因素是什么?如何看待翻译的质量?如何理解翻译的标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人类翻译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如何理解翻译的方向性(即中译外和外译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来启发学生们对语言学与翻译的思考和理解。
在与学生进行关于“语言与翻译的关系”的互动交流中,司教授特别强调,作为一名翻译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的抽象思辨能力。从学习翻译的角度去思考,语言学是翻译实践的基础,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链接,语言反映世界的同时也在建构世界。“威廉·冯·洪堡说过,学好一门外语,就是为自己建构了新的世界观。”但在尝试通过语言来建构世界时,要学会找准视角。
司教授在讲述“语言的相对论”时提到“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的表征各有不同,在翻译不同的语言时容易出现内容不可译的情况”,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要主动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意图。另外,在讲述“如何使用语言”时,司教授通过简单案例说明语境对语言使用的重要性,强调“语言的语境决定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专题讲座将要接近尾声时,司教授叮嘱翻译硕士新生一定要在研学期间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合理规划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明确自己的研学目标和方向,同时要着重提高自身语言文化素养,夯实自身翻译理论基础,加强自身翻译能力培养。
新闻小贴士:
讲座题目及提要:语言与翻译
报告人介绍:司显柱,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服务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为国家级一流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语言服务研究》辑刊主编,《功能路径翻译研究》辑刊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通信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等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福建省级高层次人才(B类);先后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北京市师德标兵;历任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六、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2020年入选我国语言学界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
研究领域:翻译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服务、外语教育。
出版、发表各类成果160余项(包括研究论文130余篇,专著11部,教材、编著等20部);以独立或第一完成人身份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项,以主持人身份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包括省级、教育部、国家级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升我国对外新闻话语翻译与传播效果的多学科研究”(18AYY008)结项等级为“优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结题成果入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库。